当前位置: 主页 > 上海供卵代怀包成功 >

《叛逆不是孩子的错》——了解叛逆背后的情绪

2022-09-05 06:21 - 查看:

01

了解叛逆

每个孩子通常都有两个强烈逆反心理的时期,

一个是2-3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的时期,

第二,15-16岁的青春期。

叛逆的孩子的共同特点是,爱大喊大叫,喜怒无常,挑战大人的权威,容易情绪失控。

家里有个2岁的孩子。最近,他任性了。他穿衣服一定要选自己的车形。不按喜好走,就会哭,会闹,会躺。当他出去玩的时候,他必须玩他最喜欢的沙子。他不能集中精力挖半个小时的沙,玩不到一分钟。即使你把他拖回家,他还是强烈要求出去玩。不准他,他就喊。而且生气的时候告诉他不能扔玩具。

孩子叛逆的背后是希望获得关注,获得爱只有没人爱的孩子才更容易走上叛逆的极端。比如前段时间四川那个抢手机烧老师的男孩,父母离异,父亲长期在外打工,是个留守儿童,由爷爷奶奶照顾。这个孩子走向这个极端,正是因为他通过那个坏孩子的圈子里的一些不良行为,获得了一些卑微的关注和存在感,从而走上了一条黑暗的道路。

02

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是关键

当孩子不听话甚至挑战你的权威和耐心时,你会如何应对?以下是一些否定的回答:

打骂就想让Ta屈服吗?

对孩子的失控很生气,对他大吼大叫,马上想办法让孩子冷静下来?

说点类似的:你不好,你妈不喜欢你?妈妈不再爱你了。

他的负面感受:这么大的事哭完了还能怎么办?

在外人面前给孩子贴上标签:这孩子就是这么胆小的人。

用打骂来控制孩子,孩子会因为害怕而屈服,但后果是,如果你下次不用这种方法,孩子会无视你的要求,只有打骂和吼叫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;否认孩子的感受,说妈妈不爱你,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他,他会变得更加胆怯,自卑,没有安全感。给孩子贴标签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,加剧你的对抗心态和情绪。

叛逆的本质是无助。儿童因一些遭遇而产生一些情绪问题,如被伴侣孤立,没有朋友一起玩,感到孤独,逐渐变得孤僻厌世;考试成绩不太好,害怕父母打骂,产生恐惧;长得丑还自卑.这些问题会让孩子变得情绪化。因为孩子不善于处理情绪,缺乏成熟的情绪处理能力,做出一些反常的行为,所以想要教会孩子情绪处理的家长,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,防止孩子的情绪成为自己情绪的开关。父母只有冷静下来,才能更理性地观察这些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。

每个人都有情绪。当他有情绪的时候,如果他更好的接受,他会成为自己的朋友,他会变得平和,这样这些非理性的负面反应就不会出现。情感让你更了解自己,更了解孩子。情绪管理是一种能力,需要刻意的练习,从后知后觉到有所觉察,最后到深谋远虑。

03

光有爱是不够的,要说出来

如果你问每一位家长:你爱你的孩子吗?

估计每个家长都会说:爱?

你的爱是有条件的吗?

孩子一定要乖,听话,成绩好,聪明,有礼貌吗.才觉得孩子可爱?

想起来,小时候我们都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。看看那个,谁.多好的成绩,100分?我们是不是觉得只有考得好,父母才会开心,才会爱自己,所以我们一定要考出好成绩?如果我们成绩不好,会不会觉得父母爱成绩不爱自己,成绩好不好无所谓,就自暴自弃了?

我觉得不是父母不爱孩子,而是爱要表达出来。

每一次,即使孩子做错了,仍然要拥抱他,告诉他:‘虽然你做错了,让妈妈很不开心,但是妈妈还是爱你的’,

每次孩子摔倒或者做的不够好的时候,还是很平静的告诉他,‘没关系,我们会再努力的,妈妈相信你,爱你。’。

只有说出来,孩子才会知道,父母爱的不是外面的一切,而是孩子本身,所以即使某件事做得不够好,孩子也不会因为知道父母会永远爱他而感到天塌下来、情绪低落,从而逐步培养孩子抵御挫折、面对更大风浪的能力。

有些妈妈说,每次都会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。发脾气后,他们无助的眼神会让他们有罪恶感。其实妈妈也是人。人要先爱自己,所以有心情的时候先抱抱自己。你可以告诉孩子,妈妈现在心情不好,需要静一静,很快就会好的。我觉得孩子会学会理解和接受,这也是在间接教会孩子接受别人的情绪。一个有足够自爱的人,才能真正懂得爱和尊重他人,无论是父母、配偶还是子女。

当孩子是天使的时候,父母要多陪陪孩子。其实真正享受过亲子时光的人都会觉得好幸福。孩子们的每一个微笑都像一束阳光一样照进他们的心里。当我们变得越来越成熟时,那束光会温暖他们沉睡已久的心灵,重新获得爱的能力。孩子给父母的比父母给孩子的多。爱和自由是孩子的天性。用更多的高质量陪伴培养和孩子的亲子感情,这些感情可以在孩子变得叛逆时,变成抵抗负面情绪的正面能量。当孩子还愿意依靠你的时候

时间可以浪费,但不要浪费生命。不要错过孩子的成长,因为这永远不可逆。有些东西,失去了还会再拥有,但错过这段和孩子的亲密时光,就是永远。

爱,说出来。有爱滋润的孩子,生活会更幸福。

04

理解与沟通

其实我们都知道要爱自己的孩子,但是很多时候,一说出来,就变成了唠叨,教条,评价,标签。我们总觉得自己有丰富的人生阅历,自己的孩子很弱小,于是不自觉的成为了权威的父母,从高处看不起自己的孩子,自以为是的要求孩子做自己认为对但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事情,控制孩子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感。

其实,要理解孩子,我们需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,和父母分开,把孩子当成同事,朋友,或者其他角色。你觉得你还会用平时的对话语气和他们说话吗?没有吗?因为其他角色和自己是平等的,当他们能够撤回自己的身份,给予他们有界的爱时,会更容易理解孩子。只有理解孩子,才能不居高临下,欺负弱者,平等交流。只有这样,你才能注意你的措辞。

沟通从来都不仅仅是技巧的问题,而是是否有意为之。两个人的交流,就是心与心的距离。

所以,真的要像同事朋友一样理解和尊重孩子。

为人父母是一种修行,培养自己的耐心、毅力和平常心。

所有的大人都是一个孩子,只要你未曾遗忘。


参考资料
标签